近日,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和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入选人员名单。“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开始实施的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计划用5至10年时间,遴选支持2000名左右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和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
我校冀梦菲老师入选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 “中原青年拔尖人才”中的“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冀梦菲老师的故事~

冀梦菲,中共党员,2021年1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师从陈剑平院士。博士期间主要开展植物病毒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和参与作者在PloS Pathogen、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 Pathoge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Springer专著章节一篇,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22年6月入职河南大学农学院,同年入选2022年度河南省“中原英才计划”—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
以农立心 百年传承

河南大学重建农学院的消息,让在外学农的河南学子激动万分。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河南大学在农学学科发展上具有深厚底蕴,历史上的河南大学农学院为国家和区域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今,农学院的重建体现了河南大学立足国情、旨在推进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也给有心和有志于为农业建设添砖加瓦的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农学院肩负着学科延续发展的重任与希望”,冀梦菲说,“作为新入职农学院的青年教师,她将以领导和前辈为榜样,提升自己、关怀学生、勤勉奋进、扎实工作,与他们一同捧起这把沉甸甸的文明传承薪火,为农学院“培育人才、强农兴农”的目标不断努力!”
立足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
冀梦菲加入的是王学路老师的“生物固氮与豆科生物学”研究团队。在刚加入不久的一次学术报告中,王学路老师告诉大家,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都立足于实践,鼓励大家多去田间看一看,多考察一下大豆表型。这让冀梦菲很受启发,对于以往没有接触过大豆研究的她来说,想要真正了解大豆、理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就不能只待在实验室,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观察在田间生长的大豆植株。于是她积极开展了田间调查,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和主要性状,也关注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虫害。“大田情况复杂,病虫害发生往往不单一,不同的致病因素可能造成同样的症状”,她说,“只有自己系统了解田间病虫危害情况,仔细鉴别症状,才能尽可能确切地获取真实的病害发生情况,为了解病害的发生流行原因奠定基础”。
除了她自己,团队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田里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农的人是不怕下地的”,冀梦菲说,“每次学术讨论的时候,大家讲起中国大豆生产现状,听到21世纪以来我国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长,最高突破1亿吨,大豆自给率最低降至15%以下时,都感受到了大豆产业振兴的迫切,使命感鼓舞着整个团队不断深入地去探究共生固氮分子机制,挖掘豆科作物控制抗逆性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为保障我国大豆安全保驾护航”。

突破自我 不断进取
初到新的环境,接手新的课题,冀梦菲表示心中是忐忑的,有时还会怯于主动沟通。“庆幸的是王学路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关怀,他鼓励我要试着用新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要解决什么难题,课题之难难在何处,如何一步一步解决这些难题”,她说,“有些问题自己苦思冥想也不得章法,去请教王老师时他总能帮助我凝练问题,让我的思路清晰起来,也能督促我多思考,找到高效的实验方法,这也让我认识到了积极沟通的重要性”。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自己经验的局限性,虚心求得指导,不断磨砺自己,可能是每个青年教师要努力做到的。
做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面对很多问题都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始终保持一股劲儿,坚持坚持可能就会有突破”,冀梦菲说,“只要一直不放弃,用心去做,肯定会越来越进步”。
明确方向 行以致远
工作没有方向,犹如航海没有罗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只有明确了个人定位和发展方向,才能主动作为,助力学校、学院建设发展。“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始终保持科研敏锐性,关注学科前沿,注重自身优势,不断积累,力求突破”,冀梦菲说,“期望自己能够笃学笃行,研有所得,在科研事业奋斗的道路上取得好的成果”。朝着心中的方向,她将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继续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