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 新闻与传播学院:“因为有爱”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形式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3-08-18

浏览次数:
来源:
“立德树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与传播工作者要“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人,这是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相关专业,新闻院校应主动回应时代关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党和人民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新闻理念正,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队伍。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者作为初心使命,以培养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闻人才作为己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播音党支部把“讴歌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和“彰显主流价值”确定为“讲故事”的出发点,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由于播音专业实践性较强,经常会有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播音党支部把党建课堂搭在舞台上,打造行走的课堂,结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纪念日,坚持原创剧目,让师生在舞台上、灯光下教学相长、砥砺初心,逐渐形成了“剧目+思政”的育人模式,在实践活动中涵养爱党爱国情怀,传播正能量,讴歌新时代,推动红色文化可触可感,红色精神入脑入心。
“因为有爱”,探寻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新形式
2023年5月25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因为有爱”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暨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辅导员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成功举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党支部的谷小龙老师受邀担任“因为有爱”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课程统筹、导演,栗江豪、练书锋两位老师担任节目负责人及主持人。
整堂思政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主线,以2021年、2022年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作为教学案例,以多种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支撑,通过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了主题思政课的框架策划。在这堂思政课中,现场2000余名、线上183.6万名师生不仅见证了41位人物领奖的高光时刻,还见证了他们走进思政课堂、化身教学素材、展现榜样力量。
(一)创新课堂形式,打造“大思政”课堂。活动所有环节都紧扣课程要素来安排和命名,以舞台为课堂,以榜样事迹为案例,以节目为延展,形成一堂形式多样、案例鲜活的思政大课。在环节设计上,将人物颁奖定位为“主题导学”,将人物访谈定位为“情景探学”,将探讨讲授定位为“师生共学”,将节目表演定位为“实践悟学”,把朗诵、歌曲、舞蹈、情景剧等艺术形式作为支撑和延展,都融入教学流程里。在内容安排上,无论是事迹宣传片还是主持人的访谈,无论是师生现场教学还是节目的演出,都紧扣对年度人物的立体宣传和精神发掘这一核心任务,让各环节分别起到“识其人、知其事、品其德、感其神”的作用。
(二)丰富课堂内涵,让思政课入脑入心。这堂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内涵与意义,着重通过“辅导员年度人物”和“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的事迹学习,引领广大教师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引导广大学生知师、敬师、爱师,从师德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力量,树立正确“三观”,努力成长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整堂思政课根据“四有”分为四小讲,分别是“树理想信念,点燃青春之火”“育道德情操,力行崇德向善”“有扎实学习,投身火热实践”“怀仁爱之心,主动担当奉献”。在每一讲中,力争把道理讲透彻、把事迹说生动、把人物说丰满。最终,在省教育厅思政处领导的统筹指挥和各团队的集思广益、通力协作、倾情付出下,一堂形神兼备、内涵丰盈、思想性观赏性教育性皆有的主题思政大课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三)紧扣课程主题,创新优质课程素材。本次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的第一讲正是“树理想信念,点燃青春之火”。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选送的作品《天火》也是在这样的思想感召之下创作产生的,通过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历程,让广大青年学子感知觉醒年代中的青春誓言、使命担当,探寻革命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从而点燃青春信仰之火,产生极强烈的共鸣共情,碰撞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正能量。
(四)人物对话访谈,真情真事震撼人心。人物访谈过程中,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至深的细节故事在获奖人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泪点”和“暖点”不断涌现。每天在悬崖绝壁的羊肠小道上往返8公里山路去教三个年级的全部课程,走了6万多公里,穿坏了千层底布鞋350多双,是新乡拍石头乡小学张锦文老师的坚守。手机是学生的24小时求助热线,深夜陪着学生在急救中心度过,是河南大学辅导员陈琳生活的常态。令人感动的还有舞钢的心灯姐姐任焕英,“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为教育事业守候60年的奶奶校长高宝莲,把自己楼房改成学生宿舍的王变变夫妻……他们坚守教育初心、筑牢师德师风,他们是千万老师的代表,也是众多师生的榜样!
(五)主题思政课创新路径与探索。整堂两个小时的大思政课,30个人物(1个集体)素材、四个主题小课,4位课程导师与4位授课老师紧密互动,加上天籁的童声和浑厚的交响乐、紧扣主题的节目呈现,体现了思政课的诸多创新与探索。
1、“大”处着眼,让“小我”融入“大我”。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进而激发广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
聚焦“大主题”,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培养“大写的人”……“大”也是此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上思政课,拿着教材、文件宣读容易;上好“大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不容易。此次思政课坚持从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生活日常切入,深度挖掘每一位平凡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拓展学生们的“大视野”,帮助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胸怀“国之大者”的有志青年。
2、贴近生活实际,将思政课与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作为此次思政课统筹、总导演,谷小龙老师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亲自参与思政课的备课和课堂设计,通过艺术语言将思政理论以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在摸索与尝试中推动构建河南省“大思政课”格局。
3、挖掘人物典型,打造生动鲜活教材。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把课本中繁琐枯燥的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很多优秀典型的感人事迹,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真实故事,把这些真实的身边人的故事讲好,不仅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同学们真切感受“伟大来自平凡”的内涵。
4、多方资源融合,真正实现“开门办思政”。在这堂思政大课中,有对节目内容的严格筛选把关,有对文稿的反复推敲,还有精心的授课目标设计,由节目单演变而来的精美教案文本,细致入微的课程调度、课程协调、课程视频制作,以及专业的课程指导,高质量的课程直播与推介等。主创团队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用心用情用力把控细节,都在围绕、遵循“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确保每一环节顺利进行,最终将这堂思政大课将光影舞台变成思政讲堂、将人物事迹变成教学素材、将节目主角变成普通师生。
河南省“因为有爱”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既有颁奖典礼的高光与荣耀,又注重事迹的讲述与挖掘,引导颁奖典礼有浅层次的形式走向更加深层次事迹的讲述。整堂思政课在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方面力求守正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为师德师风建设和主题思政课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培根铸魂”,讲好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新的历史机遇下,高校应该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将课程育人、舞台育人、实践育人等元素融入党建工作中,保证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
播音党支部是基层业务型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引领下,传承好“真理的火炬”,赓续好“红色基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在工作中逐渐成为每位党员的自觉。播音党支部一直秉承党建+专业建设(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品牌)、党建+人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口语传播人才)、党建+思政教育(以德树人、以学铸魂)、党建+社会实践(紧扣国家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党建+专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五位一体模式,统领各项工作开展。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将以党建为引领,统领各项工作开展,继续培育好“绽放”这颗种子,师生齐心协力,力争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舞台演出作品,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