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中国史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1-06-15

浏览次数:

来源:

师德师风

河南大学中国史教师团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以中原文化为历史根基、黄河流域为地域特色,紧跟新时代步伐,植根中原大地,形成“育人为先”的优良传统。一是树立师德标杆,抓好典型示范。程民生严于律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宋代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被誉为“宝藏教授”,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等媒体争先报道,广受师生和社会各界好评。苗书梅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标兵”,贾玉英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龚留柱获“全国文明家庭”、河南省“师德标兵”称号,展龙获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二是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新四史讲坛等活动,坚持打造一个师德师风过硬的学术团队。

教育教学

团队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以历史学国家一流专业获批为契机,以学科融合创新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持续建设金课。《孙子兵法》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秦汉考古》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国古代史》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古都文化》为省级一流课程,《中国古代学术史》为省级线上教育优秀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河南省首批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二是打造精品教材。《中国古代史》是国内高校历史学专业经典教材,出版近40年间,重印20余次,发行150多万册。三是深研教学改革。团队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刘克辉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张玲获“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张礼刚获批河南省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滕亚秋获河南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奖一等奖。四是开展协同育人。与中国社科院等联合培养优秀人才,聘请王震中、卜宪群、彭卫、左玉河等著名学者开展教学活动,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科研创新

团队坚持学术创新,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一是突破当代中国史学范式研究。围绕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对史学碎片化与整体史的关系、全球视角与本土研究的互动进行理论反思,探索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史学研究范式。二是凸显宋代文明与社会变迁研究。以政治文明研究为基础,围绕宋代市井文化、信仰文化、耕读文化、等进行多维考察与阐释,重估了宋代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三是深入探索明清以降的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建构。围绕农村与农民、商贸与商民、慈善与贫民等学术问题,关照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中国社会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建构的紧密关联。四是考察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走向。围绕转型时期社会思想的考察,聚焦殷周之际、春秋战国、清末民初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既着眼于观念形态的演进,又注重社会与思想的互动,呈现了思想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历史逻辑。以上研究有力推动了学术发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其他类别项目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宋代地域文化史》《中华文明中的汴京元素》等优秀学术著作50余部。

就业创业

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创业,培育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十八大以来,以团队成员为主干力量,培养本科生1000余人,就业率95%以上;硕博士研究生400余人,就业率97.3%。签约单位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不少学生选择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毕业生在岗位上发扬“铁塔牌”学子艰苦奋斗精神,业绩突出,广受好评。

社会服务

团队秉承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推动政产学研用互动。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程民生、李振宏、张宝明、翁有为等借助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等媒体,宣讲、解读黄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发挥咨政建言作用。程民生受聘为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项目终审专家,为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建言献策;团队编制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报告》,受到省政府主管部门表彰。三是助力产业服务发展。承担《黄河流域历史名城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委托项目20余项,完成聚焦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的规划方案10余部,累获经费1200余万元。举办行业培训270余次,涉及9省11地市的精准扶贫,参训人员11000余人次,承担“国培计划”30余期,培训中西部乡村教师2000余人次,为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团队建设

团队专业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广泛、年龄结构均匀,中青年骨干发展强劲。团队目标明确,规划清晰,注重共同体建设,传帮带机制健全。团队成员是省部共建“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成员。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依托团队成员打造的学术平台。团队先后培育了“宋代历史文化”“唐宋乡村社会史”“明清文献整理与历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国家治理研究”等5支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